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聚焦 > 收益率陷阱,为什么你总觉得被银行理财“背刺”?

收益率陷阱,为什么你总觉得被银行理财“背刺”?

2025年11月18日69104

  最近,网上有个热搜话题叫“被理财背刺”,引发了不少投资者的共鸣。大意是,很多人买了银行理财产品,宣传页上标注的年化收益率能到3%,结果到期一看,实际收益只有1.5%,感觉自己辛辛苦苦攒的钱在缩水,纷纷指责银行这种“背后捅刀”的行为。

收益率陷阱,为什么你总觉得被银行理财“背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但坦率讲,银行的这种操作在当前规则下并没有违规,想要避免踩坑,关键不在于抱怨银行的宣传方式,而在于自己是否足够“抠字眼”,是否真正搞懂了银行理财的底层逻辑。

收益率陷阱,为什么你总觉得被银行理财“背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收益率数字的

  银行理财最常用的一个营销手段,就是标注年化收益中最好看的那个数字。如果近1月的年化收益数字漂亮,页面上就突出显示这个;如果近1年的收益更吸引人,那就放近1年的;要是成立以来的收益率最高,自然就把它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这算不上什么不诚信行为,因为银行只是合法地展示了对产品最有利的信息,就像商家促销时总把折扣最大的商品摆在门口一样。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关键信息被隐藏了,只是这些不那么“好看”的信息往往放在相对隐蔽的地方。通常在理财产品的详情页里,会有“业绩走势”一栏,这里会完整展示近1月、近3月、近6月、今年以来、近1年以及成立以来的全部年化收益率数据,这些数据才是判断产品真实表现的关键。

  如果一款产品近1年、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不高,但近期收益率突然飙升,这意味着产品的长期表现一般,近期的高收益更可能是短期行情推动的阶段性结果。这时如果因为看中短期高收益而盲目买入,很可能会买在净值高位,一旦后续市场行情回调,产品净值下跌,就会亲身经历“理财产品也会亏钱”的窘境。

  银行理财的幕后推手

  有人可能会疑惑,银行理财不是一直以稳健著称吗?按理说,近1月、近3月、近1年这些收益率之间应该差不多才对,为什么实际产品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答案在于一个核心事实:绝大多数稳健银行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是债券。也就是说,银行理财的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债券市场的表现,债券收益率的起伏会直接传导到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上,甚至可以说它们是趋同的。因此,要理解银行理财的波动,得先看看债券市场的真相。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问题,不妨参考一些纯债基金的数据,因为它们和银行理财的底层逻辑相似。我们整理了937只短期纯债基金和3608只中长期纯债基金的数据,能更直观地看到这种波动。

  先看短期数据,短期纯债基金近1月年化收益率中位数高于近3月的年化收益中位数。其中,更极端的还有像信澳安益纯债A这样的产品,其近1月的年化收益率高达7.28%,而近3月的年化收益率却只有0.62%。这一数据意味着短期收益的飙升可能只是市场波动的结果,如果你只看最近一个月的数据冲动买入,很可能就接盘在高点,等波动过去,收益就会迅速回落。

  中长期纯债基金的近期波动则更为明显,近1月年化收益率中位数远远超过近3月的年化收益中位数。其中华泰保兴尊益利率债6个月持有A的表现尤具代表性,其近1月年化收益率飙升至32.04%,但近3月的年化收益率却为-7.29%,这意味着一个月前买入的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而三个月前入场的人至今还处于亏损状态。

  再看长期数据,今年以来(即2025年1月1日至今)和近1年(2024年11月至今)的年化收益率虽然只相差一个月的时间,但数据差距依然显著。不管是短期纯债基金,还是中长期纯债基金,今年以来年化收益率中位数都低于近1年年化收益率中位数。

  为什么一个月之差,有这么大的收益差距?去年债券市场进入牛市,主要得益于货币政策宽松等因素,资金涌入债市避险推高了债券价格,进而带动银行理财收益上涨。但2025年3月后,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债券价格下跌导致理财净值回调,而近一个月央行通过买入国债释放流动性,债券价格回升又让短期收益大幅反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同时间段的收益率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要提醒大家的是,债券收益率和债券价格呈负相关关系。简单来说,债券的票面利率和到期本息是固定的,当市场上债券收益率上升时,意味着债券价格在下跌,而银行理财的净值会随着债券价格下跌而缩水;反之,当债券收益率下降时,债券价格上涨,银行理财收益也会随之提升。

  所以买银行理财,绝不能只看宣传页的单一收益率数字,除了查看详情页的完整业绩数据,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债券市场的整体走势,根据市场环境判断入场时机,而不是盲目追逐短期高收益。

(文章来源:理财周刊)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财经简讯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jjx.daiweicd.com/post/16846.html

“收益率陷阱,为什么你总觉得被银行理财“背刺”?” 的相关文章

险企发债潮持续!月内两家公司已发25亿元

险企发债潮持续!月内两家公司已发25亿元

  公司发债潮仍在继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月9日,财信人寿发行10亿元资本补充债,成为今年以来第二家发债的保险公司。1月以来,已有两家保险公司启动发债,规模合计25亿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两险企相继发债   1月8日,中英人寿完成发行15亿元资...

人保车险|车险中的费用陷阱:别再被坑了!

人保车险|车险中的费用陷阱:别再被坑了!

车险是人保财险的一项重要业务,涵盖了多种的专属服务。车险是每位车主必备的保障,然而在购买车险时,一些不易察觉的费用陷阱可能会让车主付出额外的代价。在购买车险时,一些保险公司可能会收取一些隐藏的手续费,如代办费、咨询费等。这些费用在保险合同中往往不会明确标注,但在结算时却会出现在账单上。因此,车主在购...

两会专访丨全国政协委员孙洁:建议孵化相关债券交易市场 分散转移国内长寿风险

两会专访丨全国政协委员孙洁:建议孵化相关债券交易市场 分散转移国内长寿风险

  财联社3月3日讯(记者夏淑媛)“推动我国多支柱养老高质量发展,要让市场敢于开发终身给付型的养老保险产品,还得把长寿风险管理机制引进来,同时把长寿风险分散、转移出去。”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在接受财联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

特泽会“谈崩” 英国又接棒开会 特朗普再言“忍不了”泽连斯基

特泽会“谈崩” 英国又接棒开会 特朗普再言“忍不了”泽连斯基

  在2月28日,访问美国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并发生激烈争吵,最终双方不欢而散后,英国又在3月2日组织多个欧洲国家和加拿大等国接棒开会。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此次会议聚焦乌克兰危机和欧洲防务问题。会上,英国首相斯塔默谈到欧洲国家将组建一个“自愿联盟”,来为乌...

特朗普扔下“重磅炸弹”!集体大涨后又急速跳水 比特币24小时跌超9%!

特朗普扔下“重磅炸弹”!集体大涨后又急速跳水 比特币24小时跌超9%!

  当地时间3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平台Truth Social上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宣布美国将创建一项加密货币战略储备,其中比特币(BTC)和以太坊(ETH)将成为核心,索拉纳(Solana)、与瑞波币挂钩的XRP以及Cardano(ADA)等规模较小但风险较高的代币也将纳入。图片来源...

集体大跳水!超31万人爆仓!加密货币再次杀跌!

集体大跳水!超31万人爆仓!加密货币再次杀跌!

  加密货币,再次杀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月4日,加密货币集体大跳水,比特币盘中一度跌破8.3万美元,24小时内跌幅超过11%,以太坊跌超17%,艾达币跌超28%。coinglass数据显示,过去24小时内,加密货币全网合约爆仓超10亿美元,爆仓人数超过31万人。图片来源...